在刑法实践中,存在一种特殊情形,即《刑法》第67条第2款所规定的“准自首”。这是指那些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正在服刑的罪犯,如果他们能够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那么他们的行为可以被视为自首。由于这种情况并不具备自动投案的要件,但又符合自首的实质要求,因此被称为准自首。辩护人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特别注意审查是否构成准自首。
- 还未掌握的认定 对于准自首的认定,关键在于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供述的罪行必须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如果该罪行已经被通缉,判断标准通常是看司法机关是否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如果司法机关不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那么该罪行应被认定为还未掌握;若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则应视为已掌握。如果罪行已经被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则也应视为已掌握。如果罪行既未被通缉,也未被录入信息数据库,那么判断标准则是司法机关是否已经实际掌握了该罪行。
- 不同种罪行的认定 对于准自首,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供述的罪行必须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于不同种罪行,才能被视为自首。如果供述的罪行与已掌握或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于同种罪行,则不能视为自首,但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果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在判断罪行是否属于同种时,通常以罪名作为区分标准。如果供述的其他罪行的罪名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犯罪的罪名不同,但这些罪行在法律上或事实上有密切关联,例如因受贿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又交代了因受贿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那么这些罪行应被认定为同种罪行。文章源自法随行法随行-https://www.fasuixing.com/3043.html
辩护人在处理案件时,需要仔细分析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供述的罪行是否符合准自首的条件。这包括判断罪行是否为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以及供述的罪行与已掌握的罪行是否属于不同种罪行。如果符合准自首的条件,辩护人可以据此为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争取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这种辩护策略不仅有助于确保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也有助于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通过准确运用准自首的规定,辩护人可以在法律框架内为当事人争取到最有利的结果。文章源自法随行法随行-https://www.fasuixing.com/3043.html 文章源自法随行法随行-https://www.fasuixing.com/3043.html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评论